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重点图书 >

国际要素集聚论

THE AGGLOMERATION THEORY

纸书售价: 36.0 纸书定价:¥45.0 电子书售价: 18.0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全部显示∨

全部显示∨

目录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框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 规范研究方法
二 实证研究方法
三 比较分析方法
四 调研方法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回顾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 国际分工与比较优势理论的演进
一 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
二 新贸易理论
三 后发优势理论
四 竞争优势理论及研究进展
五 “比较优势陷阱”理论
六 近年有关中国比较优势的争论
(一)对中国可能陷入“比较优势陷阱”的担忧
(二)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之争
(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辩证关系
第二节 要素集聚理论的演进
一 生产要素理论
(一)创造财富的生产要素
(二)国际分工中的生产要素
二 要素集聚理论
三 马克思的资本集中理论
四 集聚经济理论
(一)马歇尔的外部经济理论
(二)韦伯的集聚经济理论
(三)克鲁格曼的集聚经济理论
(四)集聚经济与区位竞争优势
五 要素集聚的乘数效应
六 要素集聚研究的最新进展与评价
第三章 要素集聚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要素集聚的相关概念界定
一 要素集聚的内涵及特点
(一)要素集聚的概念界定
(二)要素集聚的特征
二 要素集聚力
(一)要素集聚力的概念界定
(二)要素集聚力的重要性
第二节 要素集聚的动因分析
一 主观动因分析
(一)要素增值理论
(二)优区位集聚规律
(三)资源靶向性
二 客观因素分析
(一)要素稀缺性理论
(二)要素集聚收益分析
第三节 要素集聚的途径与机制
一 要素集聚的途径
(一)国际贸易
(二)移民
(三)银行及金融市场
(四)其他途径
二 要素集聚的方式
(一)境内集聚
(二)境外集聚
三 要素集聚机制
(一)要素集聚机制
(二)要素集聚规则
第四节 影响要素集聚的因素分析
一 制度是要素集聚的首要因素
(一)内部制度因素
(二)外部制度
(三)政策因素
二 市场是要素集聚的主导因素
(一)市场是要素集聚最根本的力量
(二)利益是要素集聚的原动力
(三)市场集聚要素的缺陷
三 技术是要素集聚的关键因素
四 影响要素集聚的其他因素
(一)地缘政治对要素集聚的影响
(二)影响要素集聚的其他因素
第五节 中国要素集聚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 制度创新是中国要素集聚的重要推动因素
二 市场化改革是中国要素集聚的持续推动因素
第四章 要素集聚对国际分工的作用研究
第一节 要素集聚推动了国际分工体系的建立
一 要素集聚与国际分工体系的建立
(一)以殖民地国家为中心的国际分工体系的建立
(二)战后以发达国家为中心的国际分工体系的形成
二 跨国公司在国际分工中的要素集聚效应
(一)跨国公司是要素集聚的载体和推动力
(二)跨国公司细化了国际分工体系
(三)跨国公司推动了国际生产一体化
(四)跨国公司的“牛群效应”
(五)跨国公司的要素集聚效应
三 要素集聚推动了以国际分工为基础的全球化
(一)国际分工是全球化的基础
(二)要素集聚是全球化的重要特征
(三)国际分工是要素集聚的主要实现途径
四 全球化已经成为新的要素集聚机制
(一)全球化下的国际要素集聚
(二)全球化成为新的要素集聚机制
第二节 要素集聚推动了国际分工形式的多样化
一 国际分工形态的演进
二 要素集聚导致价值链国际分工
(一)价值链分工理论
(二)价值链分工的特征
三 要素集聚促成外包和离岸经营的兴起与发展
四 服务业国际分工的崛起
第三节 要素集聚的负效应分析
一 要素集聚与全球经济失衡
(一)全球经济失衡是要素集聚的失衡
(二)靠要素集聚支撑的帝国:美国经济模式
二 要素集聚与金融危机国际传递效应
三 要素集聚的非均衡性导致国际分工收益差异
(一)要素集聚使各经济体损益不均
(二)要素集聚的非均衡性造成国际分工收益的差异
第四节 要素集聚对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作用研究
一 要素集聚使中国融入全球生产体系
二 要素集聚使中国不断参与国际分工
(一)进口规模不断扩大
(二)外部资本要素的流入促进了加工制造业发展
三 要素集聚提升了中国国际分工地位
(一)对外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
(二)贸易竞争力不断提高
四 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收益分析
(一)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收益分析
(二)出口偏向型经济扩张的效应分析
第五章 要素集聚对比较优势的作用研究
第一节 要素禀赋与静态比较优势
一 要素禀赋决定比较优势
二 科技创新提升要素禀赋的质量
第二节 要素集聚增强比较优势
一 要素集聚改善要素禀赋
二 要素集聚使比较优势动态化
三 要素集聚促进竞争优势的形成
第三节 要素集聚对中国比较优势的作用研究
一 要素集聚促进中国经济全面发展
(一)要素集聚与经济增长效应分析
(二)要素集聚的就业效应分析
二 要素集聚对中国比较优势的作用
(一)中国比较优势的演进过程
(二)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比较优势
第六章 要素集聚与国际分工和比较优势的相互关系及例证
第一节 要素集聚与国际分工和比较优势的相互关系
一 要素禀赋是国际分工和比较优势的基础
(一)要素禀赋与比较优势的关系
(二)要素禀赋优势决定国际分工地位
二 要素集聚改善要素禀赋并提升国际分工地位
(一)全球化为要素集聚提供了机遇
(二)要素集聚是改善要素禀赋的必由之路
(三)要素集聚优势循环理论
第二节 要素集聚使荷兰成就小国大业
一 荷兰要素集聚力的形成
(一)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
(二)发达交通改善了自然禀赋缺陷
(三)完善的市场与制度机制
(四)技术创新
(五)高度的城市化和专业化分工机制
二 要素集聚荷兰
(一)海外贸易为荷兰集聚了外部要素
(二)移民推动了产业多元化
三 要素集聚促使荷兰迅速强大
四 要素集聚力下降促成荷兰衰落
第三节 要素集聚使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一 有效的要素集聚机制
(一)有序的经济环境
(二)制度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三)发达的金融体系
(四)规范政府行为
二 英国要素集聚力不断增强
(一)稳定的政治环境
(二)有利的地理位置
(三)充足的劳动力供给
(四)不断扩大的海外市场
(五)激励机制促进了科技创新
(六)自由贸易政策
三 英国霸主地位的建立
四 要素散去促使英国走向衰落
第四节 要素集聚使美国登上新霸主宝座
一 要素集聚机制的建立和要素集聚力的形成
(一)民主的政治制度
(二)专利保护制度
(三)自由竞争的市场体系
(四)宽松的社会环境
(五)统一的国内市场和要素的自由流动
(六)制度创新并使制度国际化
(七)人力资源要素不断流入
(八)发达的金融市场体系
(九)科技创新精神
二 国际要素集聚美国
(一)大量移民潮涌美国
(二)集聚外部产品要素和资本要素
(三)美国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分工
三 对外开放和制度创新使美国成为世界霸主
(一)快速发展的国民经济
(二)高科技推动产业发展
(三)大公司和大企业崛起
第五节 要素集聚在国家经济强盛中的效应分析
一 技术进步是集聚要素的物质基础
二 制度创新是要素集聚的关键
三 市场机制是要素集聚的根本
四 要素集聚力决定集聚要素的规模和质量
五 政府干预越少企业发挥作用的空间越大
六 要素集聚关系国家兴衰
第七章 要素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 要素集聚与区域发展理论
一 增长极理论
(一)缪尔达尔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二)增长极理论的动态演变
二 不平衡增长理论
(一)弗朗索瓦·佩鲁的非均衡发展观
(二)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论
(三)赫希曼与弗里德曼的“核心区—边缘区”理论
第二节 要素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
一 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一)资源流动的靶向性
(二)要素集聚的引力模型
(三)贸易协定与区域经济
二 要素集聚与区位优势:几个典型案例
(一)美国128公路和硅谷要素集聚效应比较
(二)长江三角洲地区要素集聚优势
第三节 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以长三角和珠三角为例
一 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的作用
(一)产业集群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
(二)产业集群是区域创新系统的一种重要实现方式
(三)产业集群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方式
(四)产业集群可以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五)产业集群是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之路
二 长三角地区产业集群
三 珠三角地区产业集群
四 长三角地区与珠三角地区未来发展趋势
第四节 要素集聚与非均衡增长——东西部经济发展比较
一 要素非均衡集聚
(一)技术的非均衡集聚
(二)劳动要素的非均衡集聚
(三)资本的非均衡集聚
二 要素集聚差异的原因
(一)政策因素
(二)制度因素
三 要素集聚差异对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要素集聚使东部地区发展快于西部
(二)东部地区工业集聚态势明显
(三)经济欠发达地区要素集聚欠佳
第八章 利用要素集聚提升中国国际分工地位
第一节 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一 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评估
二 中国国际分工地位仍然较低
第二节 中国的比较优势
一 中国的要素禀赋优势
(一)劳动力资源优势
(二)资本要素优势
(三)大国优势
(四)规模经济优势
(五)文化资源优势
二 中国的市场、制度和基础设施优势
(一)庞大的内需潜力
(二)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
(三)制度优势
第三节 集聚国际要素提升中国国际分工地位
一 正确定位企业和政府在要素集聚中的作用
(一)政府是要素集聚的助手
(二)企业是要素集聚的主体
二 继续推进市场化改革
(一)推动土地要素市场化
(二)弥补资本要素市场缺陷
(三)完善产品要素市场
(四)加快劳动力要素市场化
三 完善集成与创新机制
(一)制度完善与制度创新相结合
(二)科技成果集成与科技创新相结合
(三)继承传统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相结合
四 实施“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要素集聚战略
(一)将境外要素“请进来”
(二)积极“走出去”集聚国际资源
第九章 结论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的不足及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一研究不足
二 进一步研究方向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