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重点图书 >

晚明民歌批评研究

纸书售价: 60.8 纸书定价:¥76.0 电子书售价: 30.4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全部显示∨

全部显示∨

目录

绪论
一 发现文化大传统——明代民歌
(一)重估文化大传统
(二)明代民歌的被发现
(三)明代民歌的基本面貌
1.专集类11种
2.选集类14种①
3.因文人作品和民歌混收致不能完全断定是否为民歌者5种
二 明代民歌批评的演化
(一)创生期
(二)化合期
(三)高峰期
三 晚明民歌批评的研究趋势
(一)晚明民歌批评研究述要
(二)走向文化阐释的民歌批评研究
四 撰写思路及必要说明
第一章 晚明民歌批评的语境
第一节 晚明民歌批评的社会语境
一 朝纲弛解,政治黑暗
二 经济繁荣,世风迁化
第二节 晚明民歌批评的文化语境
一 思想基础:个性思潮涌动
二 文化土壤:俗文化的繁荣
第三节 晚明民歌批评的概貌
第二章 晚明民歌批评的表述者
第一节 眼光向下的民歌批评表述人群体
一 晚明民歌批评表述人群体描述
二 坚持采诗观风传统的理想主义者
(一)远绍三代采诗观风传统的理想主义者
(二)近追两汉以来采诗观风的乐府诗传统的理想主义者
三 走向民间的诗学突围者
(一)明代前、中期的诗学内省者
(二)诗学突围中的弄潮儿
四 粉墨登场的民歌批评实践者
(一)曲家身份的不同角色
(二)李开先的民歌批评
(三)周之标的民歌批评
五 吕得胜、吕坤的儿歌批评
第二节 民族志观察与写作的先行者
一 民族志观察与写作的群体
二 民族志写作的情感态度
(一)忠实记录、客观描述或评价民歌文化
(二)对自我的民歌文化进行反思和批评
(三)赞美“我”能理解的民歌文化
(四)批评或贬低“我”不能理解的民歌文化
三 民族志观察与写作的代表张岱
第三节 民间声音的代表冯梦龙
一 以“情教”为理论基石
二 以“真情”为批评标准
(一)“真情”之表现一:生则愿同衾,死则愿同穴
(二)“真情”之表现二:情胆大如天
(三)“真情”之表现三:痴心便是真心
(四)“真情”之表现四:真情所至,金石为开
(五)“真情”之表现五:天地间自然之文
三 摸索出一套民歌搜集整理与批评的方法
(一)摸索出了一套搜集民歌的方法
(二)形成了一套整理民歌的方案
(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批评风格
四 冯梦龙民歌批评的生成土壤
第四节 过渡性的小结:立足于批评文本
第三章 晚明民歌批评的本体建构
第一节 论民歌的本质与特征
一 释名章义:歌、谣、曲
(一)歌、谣释义:“放情曰歌”,“通俚俗曰谣”
(二)“歌谣”之通称与异名
(三)民歌兼及于“曲”:委曲尽情曰曲
二 民歌的本质
三 民歌的特征
(一)内容上表达真情至性
(二)表现风格上自然率真
第二节 论民歌的体制
一 民歌为诗之变体、为俗体
二 论山歌
(一)论吴山歌
(二)论竹枝山歌
(三)论其他山歌
二 论小调
(一)既称小调,其基本体制必不如戏曲宏大
(二)从音乐属性上来看,小调具有依循声腔合乐而歌的特点
(三)从曲体结构上来看,小调主要有单曲、联章两种基本体式
三 论民谣及其他
(一)论民谣
(二)论劳动号子和田歌
(三)论仪式歌
第三节 论民歌的功能和地位
一 论民歌的功能
(一)谶验论
(二)宣情导郁论
(三)存真刺伪论
二 论民歌的地位
第四章 晚明民歌批评的多重文化视野
第一节 晚明民歌批评的地域视野
一 晚明民歌批评的地域意识
二 南北民歌的比较批评
(一)主北之论
(二)主南之论
(三)南、北民歌的综合比较
(四)《挂枝儿》荟萃南北
三 东西民歌的比较批评
第二节 晚明民歌批评的民族视野
一 晚明民歌批评的民族意识
二 国族意识下的胡乐汉音批评
三 南方多民族地区的民歌批评
(一)南方多民族地区民歌的概貌
(二)南方多民族地区的民歌传唱特点
(三)明人的批评态度
第三节 晚明民歌批评的民俗视野
一 晚明民歌批评的民俗意识
二 民歌是民众生活的“信史”
余 论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