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陈佳贵为了贯彻党中央的指示,充分发挥中国社会科学院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进一步推进理论创新,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水平,200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开始实施“国情调研”项目。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经历了近30年的改革开放进程,我国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的国情发生了很大变化。从经济国情角度看,伴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我国经济实现了连续近30年的高速增长。我国已经具有庞大的经济总量,整体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到200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209407亿元,约合2.67万亿美元,列世界第四位;我国经济结构也得到优化,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第一产业产值的比重从1978年的27.9%下降到2006年的11.8%,第三产业产值的比重从1978年的24.2%上升到2006年的39.5%;2006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为630.21 亿美元,列世界第四位,进出口总额达1.76 亿美元,列世界第三位;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343.4元上升到11759元,恩格尔系数从57.5%下降到35.8%,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33.6元上升到2006年的3587元,恩格尔系数从67.7%下降到43%,人口城市化率从1978年的17.92%上升到2006年的43.9%以上。经济的高速发展,必然引起国情的变化。我们的研究表明,我国的经济国情已经逐渐从一个农业经济大国转变为一个工业经济大国。但是,这只是从总体上对我国经济国情的分析判断,还缺少对我国经济国情变化分析的微观基础。这需要对我国基层单位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实际上,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由此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基本经验和基本工作方法。进行国情调研,也必须深入基层,只有深入基层,才能真正了解我国国情。为此,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组织了针对我国企业、乡镇和村庄三类基层单位的国情调研活动。据国家统计局的最近一次普查,到2005年底,我国有国营农场 0.19万家,国有以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27.18万家,建筑业企业5.88万家;乡政府1.66万个,镇政府1.89万个,村民委员会64.01万个。这些基层单位是我国社会经济的细胞,是我国经济运行和社会进步的基础。要真正了解我国国情,必须对这些基层单位的构成要素、体制结构、运行机制以及生存发展状况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在国情调研的具体组织方面,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组织的调研由我牵头,第一期安排了三个大的长期的调研项目,分别是“中国企业调研”、“中国乡镇调研”和“中国村庄调研”。“中国乡镇调研”由刘树成同志和吴太昌同志具体负责,“中国村庄调研”由张晓山同志和蔡昉同志具体负责,“中国企业调研”由我和黄群慧同志具体负责。第一期项目时间为三年(2006—2008),每个项目至少选择30个调研对象。经过一年多的调查研究,这些调研活动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分别形成了《中国国情调研丛书·企业卷》、《中国国情调研丛书·乡镇卷》和《中国国情调研丛书·村庄卷》。今后这三个国情调研项目的调研成果,还会陆续收录到这三卷书中。我们期望,通过《中国国情调研丛书·企业卷》、《中国国情调研丛书·乡镇卷》和《中国国情调研丛书·村庄卷》这三卷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描述在21世纪初期工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我国企业、乡镇和村庄的发展变化。国情调研是一个需要不断进行的过程,以后我们还会在第一期国情调研项目基础上将这三个国情调研项目滚动开展下去,全面持续地反映我国基层单位的发展变化,为国家的科学决策服务,为提高科研水平服务,为社会科学理论创新服务。《中国国情调研丛书·企业卷》、《中国国情调研丛书·乡镇卷》和《中国国情调研丛书·村庄卷》这三卷书也会在此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完善。2007年9月
全部显示∨
第一章 历史沿革与镇情一 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的设立与调整
二 自然禀赋
三 土地使用和自然资源状况
第二章 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评估一 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
二 沙田经济发展阶段的理论分析
三 沙田经济的区域比较
四 沙田发展思路演变
第三章 人口状况与变化趋势一 沙田户籍人口的来源及姓氏分布
二 户籍人口分析
三 外来流动人口的变化
四 沙田人口空间分布和年龄、民族、受教育的情况分析
五 沙田的计划生育和婚姻状况
第四章 农村制度变迁和农业结构调整一 农村经济体制的发展与变革
二 农业生产的变化与调整
三 沙田主要农牧产品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四 渔业的发展与变化
五 沙田水利建设和农业技术
第五章 工业化进程、企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一 工业发展概况
二 民营企业
三 外资企业
四 规模以上企业情况分析
五 产业园区与产业集约化
六 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第六章 港口建设、陆路交通改善与镇域经济的变化一 虎门港建设与沙田经济发展的互动
二 陆地交通的发展
第七章 商贸、服务业、金融业的发展与变化一 商贸、服务业与房地产业
二 金融业
三 沙田商业的所有制形式
第八章 城市化进程及基础设施建设一 城市规模扩大和城市管理功能健全
二 城市建设基础设施配套
三 现代化的宜居城市初显
第九章 社会状况及和谐社会的构建一 社会治安
二 社会福利与社会救济
三 就业与再就业工程
四 居住条件与环境改善的巨大变化与反差
第十章 教育演进、文体发展和卫生建设一 沙田的教育
二 影响不断扩大的民间文体活动
三 医疗设施和卫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