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重点图书 >

“阴阳两仪”思维与中国审美文化

纸书售价: 86.4 纸书定价:¥108.0 电子书售价: 43.2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全部显示∨

全部显示∨

目录

导论
一 国内审美文化研究的三个维度
二 执两用中·阴阳两仪·中·偶两:中国审美文化的思想范式
(一)“执两用中”之和
(二)“阴阳两仪”思维
(三)“中”范畴与“偶两”观念
三 “阴阳两仪”思维范式的美学意涵
第一章 《周易》与“阴阳两仪”思维范式
一 从偶两思维到阴阳范畴:《周易》与“阴阳两仪”思维范式的产生
(一)《周易》古经的偶两思维
1.阳爻与阴爻
2.刚卦与柔卦
3.阳位与阴位
(二)“阴”“阳”的原始义及引申义
(三)关于“万物负阴而抱阳”
(四)《易传》:刚柔、阴阳与二仪的合流
1.《彖》、《象》以刚柔称二爻、八卦及爻位之例
2.《彖》、《象》、《文言》以阴阳称卦称爻例
3.《系辞》、《说卦》以刚柔、阴阳论《易》理
4.关于汲冢书中的《阴阳说》
(五)《易传》、今本《老子》与“阴阳两仪”范畴的确立
二 从卦象爻位看《周易》阴柔阳刚的两仪分合及持中追求
(一)《周易》卦象的刚柔分合与吉凶之断
(二)《周易》爻位的“中吉”
1.同为阳爻
2.同为阴爻
3.同为位正
4.同为位不正
(三)《周易》的阴阳平衡之尚
三 “未见”“既见”:以《诗经》为例看阴阳两仪思维范式的周文化背景
(一)《诗经》抒情的“‘未见’‘既见’模式”
(二)“未见”“既见”与文化性格
(三)周文化与阴阳两仪思维范式之根
四 筮人“掌三易”及《周易》在先秦的传播
(一)周代筮人“掌三易”
(二)周人筮用《周易》
(三)周人语用《周易》
(四)《周易》的传播及《易》学和《易》教
五 从诸子看《周易》“阴阳两仪”思维范式的影响
(一)“阴阳两仪”与《庄子》
1.“阴阳”概念在《庄子》中的使用
2.《庄子》的二元与齐物
(二)“阴阳两仪”与《荀子》及《礼记》
1.《荀子》中的“阴阳”说
2.《礼记》中的“阴阳”说
(三)“阴阳两仪”与《管子》
(四)“阴阳两仪”与“阴阳家”及董仲舒的“阴阳五行说”
第二章 “阴阳两仪”思维与儒家美学
一 “阴阳两仪”思维与儒家美学的关系
(一)阴阳两仪学说与儒家思想的整合互动
(二)阴阳两仪观念赋予儒家的思想资源
(三)阴阳两仪与儒家的美学观念
二 “阴阳两仪”思维与孔子的审美意识
(一)和谐——孔子思想中的“阴阳两仪”意识
(二)阳刚——儒家生生不息的追求
(三)比德——天人合一思想中的阴阳两仪意识
三 “阴阳两仪”思维与孟子的审美意识
(一)阳刚之美的强调
(二)形式美的重视
(三)阴柔美的补充
(四)刚柔相济的追求
四 “阴阳两仪”思维与荀子的审美意识
(一)生——荀子的生命美学
(二)变——荀子的天道观和性恶论
(三)和——荀子的礼乐思想
(四)刚柔相济——荀子的审美痕迹
五 “阴阳两仪”思维与董仲舒的审美意识
(一)天地生成的对称美:万物有偶
(二)五行运转的秩序美:相生与相胜
(三)天道仁善的大化美:德主刑辅
(四)明德合圣的人性美
(五)尊卑有序的人伦美
(六)君贤国治的政治美
六 “阴阳两仪”思维与扬雄的审美意识
七 “阴阳两仪”思维与班固的审美意识
第三章 “阴阳两仪”思维与道家美学
一 “阴阳两仪”思维与道家的互动关系
(一)“阴阳两仪”思维与道家思想的整合互动
(二)“阴阳两仪”思维赋予道家的思想资源
1.相反相成
2.相互转化
3.交感生物
(三)道家于“阴阳两仪”中体现的美学思想
1.崇尚阴柔之美
2.追求和谐之美
3.颂扬生命之美
4.展现通变之美
二 “阴阳两仪”思维与老子的审美意识
(一)阴阳对立的阴柔之美
1.生命力与阴柔美
2.求强取胜与阴柔美
3.谦下之德与阴柔美
(二)阴阳平衡的中和之美
1.从少私寡欲到身心和谐
2.从行善积德到人际和谐
3.从无为而治到政治和谐
4.从弭兵反战到天下和谐
(三)阴阳相反相成中蕴含的美学意识
(四)阴阳转化的通变之美
1.把握过程 曲折前进
2.委曲求全 藏巧守拙
三 “阴阳两仪”思维与庄子的审美意识
(一)阴阳平衡的和谐之美
1.阴阳和谐之“与天和”
2.阴阳和谐之“与人和”
3.阴阳和谐之与自身和谐
(二)庄子的美丑观
1.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
2.以大为美
3.美因审美主体不同而存在差异
4.推崇自然美
第四章 “阴阳两仪”思维与中国诗学
一 “阴阳两仪”思维与中国诗学的内在关系
(一)“中国诗学”概念的限定
(二)中国诗学范畴的澄清
(三)“阴阳两仪”思维的说明
二 “阴阳两仪”思维与诗歌机能的分合与变迁
(一)文与道
(二)情与理
(三)雅与俗
三 “阴阳两仪”思维与诗歌的表层文辞和深层意蕴
(一)文与质
(二)言与意
(三)虚与实
四 “阴阳两仪”思维与“天人合一”的诗歌追求
(一)天人合一
(二)心物感应
(三)形神之间
五 “阴阳两仪”思维与诗歌的体裁技法
(一)诗歌乐舞
(二)音韵平仄
(三)形制偶对
六 古今与中西——从两个跨越性维度探讨“阴阳两仪”思维的意义
第五章 “阴阳两仪”思维与中国画论
一 “阴阳两仪”思维与中国画论的内在关系
(一)“阴阳”概念的发展
(二)中和:中国古代绘画的审美理想
二 动与静
(一)山水画中的动与静
(二)人物画中的动与静
(三)花鸟画中的动与静
三 虚与实
(一)山水画中的虚与实
(二)人物画中的虚与实
(三)花鸟画中的虚与实
四 形与神
(一)山水画中的形与神
(二)人物画中的形与神
(三)花鸟画中的形与神
五 藏与露
(一)山水画中的藏与露
(二)人物画中的藏与露
(三)花鸟画中的藏与露
六 简与繁
(一)山水画中的简与繁
(二)人物画中的简与繁
(三)花鸟画中的简与繁
七 主与宾
(一)山水画中的主与宾
(二)人物画中的主与宾
(三)花鸟画中的主与宾
八 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洋画之比较
(一)中西画科分类之异
(二)中西绘画阴阳观念之异同
(三)中西绘画构图法则之异
第六章 “阴阳两仪”思维与生态美学
一 《周易》与美学问题的相关性
二 从文艺美学解读《周易》的局限性
三 从生态美学解读《周易》的具体路径
第七章 “阴阳两仪”思维与中华传统体育
一 太极拳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其文化体系根基
(一)以太极拳为代表的中华传统体育项目有别于西方体育的特征
(二)太极拳的创立是中华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结果
(三)太极拳的创立与养生保健目
(四)太极拳文化体系的根基和核心——太极图
二 太极拳功法与阴阳观
(一)太极拳的命名与阴阳观
(二)太极拳功法对阴阳观的继承
(三)太极拳功法理论中阴阳观的运用
三 阴阳观在太极拳拳法中的具体体现
(一)太极拳法中刚柔的对立统一
1.太极拳盘架和推手中的刚与柔
2.刚柔在技击中运用的时机
3.刚柔劲力的发放
(二)太极拳法中虚实
1.太极拳法中身体重心的虚实变换
2.虚实在劲力中的运用
3.虚实在太极拳战术与意识中的体现
(三)太极拳法中动静的对立统一
1.太极拳中动静的辩证关系
2.动静在太极拳盘架中的运用
3.动静在太极拳技击中的运用
4.太极拳中动静度的把握
(四)太极拳中的开与合
1.开合与阴阳观
2.太极拳功法中开与合的含义
3.开合在太极拳盘架中的运用
4.开合在呼吸中的运用
5.太极拳中的攻防的运用与阴阳观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