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重点图书 >

中国产业技术创新与产学研结合的理论与实践

纸书售价: 31.2 纸书定价:¥39.0 电子书售价: 15.6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全部显示∨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目的
三 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我国企业对产业技术创新的理解存在偏差
2.我国企业产业技术创新的内生动力不足
3.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有待完善
1.产学研合作模式陈旧
2.产学研合作路径单一
3.产学研合作评价体系不健全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 产业技术创新
1.在产业技术创新形成条件及合作目的方面
2.在产业技术创新合作模式方面
3.在产业技术创新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方面
二 产学研结合
1.在产学研理论研究方面
2.在产学研合作模式方面
3.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方面
4.在针对我国产学研合作研究方面
三 产业技术创新与产学研结合的模式与路径
四 综合评述
第三节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一 研究的内容
二 研究的方法
1.文献搜集与调查研究相结合
2.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
3.系统分析与重点研究相结合
4.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
第二章 产业技术创新与产学研结合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产业技术创新和产学研合作的概念
一 产业技术创新的概念
二 产学研的概念
三 产业技术创新与产学研合作的概念
第二节 产业技术创新与产学研结合的相关理论
一 资源依赖理论
(一)资源依赖理论的概述
(二)资源依赖理论对产业技术创新和产学研结合的指导意义
二 博弈论
(一)博弈论的概述
(二)博弈论对产业技术创新与产学研结合的指导意义
三 产业组织理论
(一)产业组织理论的概述
(二)产业组织理论对产业技术创新与产学研结合的指导意义
四 三螺旋理论
(一)三螺旋理论的概述
(二)三螺旋理论对产业技术创新与产学研结合的指导意义
第三节 产业技术创新与产学研结合的模式和实践
一 产业技术创新与产学研结合模式的分类和特征
(一)联合/委托开发
(二)技术转让
(三)共建研究机构
(四)共建经济实体
(五)共建人才培养基地
(六)大学科技园区
(七)技术创新联盟
二 产业技术创新与产学研结合的实践
(一)常州模式
(二)其他实践现状分析
第四节 产业技术创新与产学研结合的关系
一 产业技术创新对产学研合作的影响
二 产学研合作对产业技术创新的作用
第三章 国外产业技术创新与产学研结合经验借鉴
第一节 产业技术创新与产学研结合在美国的发展现状
一 产业技术创新与产学研结合在美国的发展历程
二 产业技术创新与产学研结合在美国的发展模式
(一)企业孵化器模式
(二)科技工业园区模式
(三)专利许可与技术转让模式
(四)高技术企业发展模式
(五)合作/工程研究中心模式
第二节 产业技术创新与产学研结合在日本的发展现状
一 产业技术创新与产学研结合在日本的发展历程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末
(二)20世纪80年代
(三)20世纪90年代至今
二 产业技术创新与产学研结合在日本的发展模式
(一)共同研究与委托研究模式
(二)合作研究中心模式
(三)高新技术城模式
第三节 产业技术创新与产学研结合在其他国家的发展现状
一 产业技术创新与产学研结合在韩国的发展现状
二 产业技术创新与产学研结合在英国的发展现状
三 产业技术创新与产学研结合在德国的发展现状
第四节 对中国的启示
(一)政府的推动作用在产业技术创新与产学研结合过程中至关重要
(二)大学、科研机构主动寻找合作机会,推动与企业联合研究的进程
(三)企业重视与大学、科研机构的合作,重视技术创新在竞争中的作用
第四章 中国产业技术创新与产学研结合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中国产业技术创新与产学研结合的现状
一 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二 法律政策环境不断完善
三 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意识不断增强
四 科技中介机构发展迅速
第二节 中国产业技术创新与产学研结合中存在的问题
一 学研机构在产业技术创新与产学研结合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我国不同类型高校产业技术创新与产学研结合发展比较
(二)学研机构参与产业技术创新与产学研结合中的问题总结
(三)学研机构参与产业技术创新与产学研结合的激励因素
二 企业在产业技术创新与产学研结合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参加产业技术创新与产学研合作的原因
(二)参加产业技术创新与产学研结合的方式
(三)参与产业技术创新与产学研结合的效果
(四)参与产业技术创新与产学研结合中面临的风险
(五)企业参与产业技术创新与产学研结合的激励因素
三 政府在产业技术创新与产学研结合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政府在产业技术创新与产学研结合中的作用
(二)政府参与产业技术创新与产学研结合中的问题
(三)政府参与产业技术创新与产学研结合中的激励因素
第三节 产业技术创新与产学研结合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学研机构的原因分析
(一)重视程度不足
(二)学科设置落后
(三)学术团队建设落后
二 企业的原因分析
(一)企业技术创新普遍存在短视行为
(二)企业对技术创新的理解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偏差
(三)产业技术创新与产学研结合的效果不明显
(四)企业参与产业技术创新与产学研结合面临一定的风险
三 政府的原因分析
(一)法律制度尚不健全
(二)缺少科学的引导计划
(三)政府部门之间缺乏协调
(四)政府管理职能不到位
第五章 中国产业技术创新与产学研结合的路径及模式构建
第一节 市场导向型产业技术创新与产学研结合模式
一 市场导向型产业技术创新与产学研结合的路径选择
(一)加强对产业技术创新与产学研结合的重视
(二)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参与产业技术创新与产学研结合
(三)重视产权保护合理分配利益
(四)合理规避合作风险
二 市场导向型产业技术创新与产学研结合的模式构建
三 市场导向型产业技术创新与产学研结合模式的特征及适用范围
(一)市场导向型产业技术创新与产学研结合模式的特征
(二)市场导向型产业技术创新与产学研结合模式的适用范围
四 市场导向型产业技术创新与产学研结合模式的效果
第二节 学研驱动型产业技术创新与产学研结合模式
一 学研驱动型产业技术创新与产学研结合的路径选择
(一)建立完善学术团队激励机制
(二)建立有效的产业技术创新与产学研结合评价体系
二 学研驱动型产业技术创新与产学研结合的模式构建
三 学研驱动型产业技术创新与产学研结合模式的特征及适用范围
(一)学研驱动型产业技术创新与产学研结合的特征
(二)学研驱动型产业技术创新与产学研结合的适用范围
四 学研驱动型产业技术创新与产学研结合模式的效果
第三节 政府引导型产业技术创新与产学研结合模式
一 政府引导型产业技术创新与产学研结合的路径选择
(一)建立独立的产业技术创新与产学研管理机构或部门
(二)设立专项基金提供资金保障
(三)加强产业发展计划创新平台建设
(四)深化协同创新
二 政府引导型产业技术创新与产学研结合模式特征及适用范围
(一)政府引导型产业技术创新与产学研结合模式的特征
(二)政府引导型产业技术创新与产学研结合模式的适用范围
三 政府引导型产业技术创新与产学研结合模式的效果
第六章 中国产业技术创新与产学研结合评价体系构建
第一节 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与方法
一 评价体系研究现状
(一)研究目标尚未融合
(二)研究对象单一
(三)研究方法存在误区
二 构建的原则
(一)目标性原则
(二)全面性原则
(三)可操作性原则
三 构建的方法
第二节 企业(A)区评价体系
一 创新能力指标(A1)
(一)创新人员投入(A11)
(二)创新资金投入(A12)
(三)创新活动能力(A13)
(四)创新产出水平(A14)
二 财务收益指标(A2)
(一)转化经济效益(A21)
(二)企业盈利能力提升(A22)
三 人才培养指标(A3)
(一)技术人才的稳定性(A31)
(二)技术人才的能力提升(A32)
四 竞争能力指标(A4)
(一)企业产品价值提升(A41)
(二)企业创新制度(A42)
(三)企业核心经营观念转变(A43)
第三节 学研机构(B)区评价体系
一 技术成果指标(B1)
(一)高质量论文发表增长情况(B11)
(二)校企联合课题立项增长情况(B12)
(三)申请专利增长情况(B13)
(四)技术转化增长情况(B14)
二 资源利用指标(B2)
(一)实验室利用限制程度(B21)
(二)仪器设备与软件利用效率(B22)
三 学生培养指标(B3)
(一)学生参与情况(B31)
(二)学生科研成果情况(B32)
(三)学生适应社会能力(B33)
四 团队建设指标(B4)
(一)团队成员结构合理化(B41)
(二)团队知名度提升效果(B42)
(三)团队发展稳定情况(B43)
第四节 政府(C)区指标体系
一 协同创新能力指标(C1)
(一)人才流动情况(C11)
(二)信息流动情况(C12)
(三)资本流动情况(C13)
二 社会效益指标(C2)
(一)推动科技进步(C21)
(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C22)
三 区域竞争能力指标(C3)
(一)区域经济实力(C31)
(二)社会综合实力(C32)
第五节 调查的局限性及其解决方案
第七章 中国产业技术创新与产学研结合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项目概况
一 项目合作方简介
(一)企业方
(二)学研机构
(三)政府
二 项目立项依据
第二节 项目合作模式
一 科研合作模式
二 教学合作模式
第三节 项目合作调研
一 企业(A)区评价测量
(一)创新能力指标(A1:A11—A14)
(二)财务收益指标(A2:A21—A22)
(三)人才培养指标(A3:A31—A32)
(四)竞争能力指标(A4:A41—A43)
二 学研机构(B)区评价测量
(一)技术成果指标(B1:B11—B14)
(二)资源利用指标(B2:B21—B22)
(三)学生培养指标(B3:B31—B33)
(四)团队建设指标(B4:B41—B43)
三 政府(C)区评价测量
(一)协同创新指标(C1:C11—C13)
(二)社会效益指标(C2:C21—C22)
(三)区域竞争力指标(C3:C31—C32)
第四节 项目合作实证分析
一 数据分析方法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二)信度检验方法
(三)因子分析方法
二 企业评价实证分析
(一)实证分析模型
(二)调研描述统计结果
(三)实证分析
三 学研机构评价实证分析
(一)实证分析模型选择
(二)调研描述统计结果
(三)实证分析
四 政府评价实证分析
(一)实证分析模型选择
(二)调研描述统计结果
(三)实证分析
第五节 合作效果综合评价
一 合作效果分析
(一)企业方面
(二)大学方面
(三)政府方面
二 评价指标分析
第六节 政策建议
(一)强化政府的指导和协调作用
(二)增强大学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观念
(三)培育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
(四)建立多元化的社会融资体系
(五)创建有利于合作的政策法制环境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全书总结
第二节 研究展望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