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重点图书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奠基者: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

纸书售价: 71.2 纸书定价:¥89.0 电子书售价: 35.6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目录

毛泽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奠基者、探索者和先行者
一 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制度条件和物质基础
二 形成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独创性理论成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思想指南和理论准备
三 积累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宝贵经验
毛泽东对科学社会主义创新发展的重大历史贡献
毛泽东是应对西方“软实力”的大战略家
毛泽东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及其贡献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运动的伟大贡献——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
关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考
一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
二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其科学体系
三 正确处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
毛泽东创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贡献
一 从党的指导思想上升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历史飞跃
二 确立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原则
三 毛泽东意识形态问题失误的一点思考
毛泽东创立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及其现实意义
一 探索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重要意义和历史进程
二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的探索创新及理论成果
三 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问题的认识
论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的中国哲学渊源
一 毛泽东与中国传统哲学
二 实事求是思想的中国哲学基础
三 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
小结
社会主义观的一脉相承——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
(一)关于所有制
(二)关于计划经济
(三)关于经济和政治的关系
论毛泽东的历史观
一 毛泽东历史观的转变
二 把握毛泽东历史观的三个维度
三 全面的历史的方法论原则
正确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功过——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杰出贡献及经验启示
一 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元勋
(一)培育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主体,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基础
(二)完成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一次伟大结合,开辟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创立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四)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伟大结合,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之路
二 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大师
(一)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论断,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
(二)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要素,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容
(三)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原则,制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方法
三 毛泽东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启示
论毛泽东的中华民族复兴思想
一 什么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三 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毛泽东与历史研究方法
一 注重历史的连续性,强调“不能割断历史”
二 强调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注重对历史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三 注重史学研究的致用功能,强调“古为今用”
四 倡导“四面受敌法”,强调“古今中外法”
警惕历史虚无主义 科学评价“前30年”
一 片面“厚今薄古”
二 误导改革开放
三 根源于庸俗生产力论
正确认识和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
一 新时期我国社会结构的新变化
二 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新变化
三 新时期我国人民内部矛盾的新特点
四 关于正确认识和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思考
论毛泽东调动地方“积极性”的思想和实践
一 建立高度集中经济体制的历史必然性
二 高度集中经济体制的形成及历史局限性
三 毛泽东调动地方“积极性”思想的形成和实践
(一)毛泽东调动地方“积极性”思想的形成
(二)1957年以后毛泽东关于调动地方积极性的继续探索
四 毛泽东探索调动地方积极性的贡献及启示
(一)毛泽东调动地方“积极性”思想不仅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为改革开放以后的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二)调动地方“积极性”需要有一定的条件
毛泽东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奠定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上篇 关于政治前提
下篇 关于制度基础
简短的余论
毛泽东与内参——基于《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的搜索
毛泽东与新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 创造性地确定了新中国的国体、政体
二 建立并成功实施了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三 选定并积极实践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毛泽东与新中国建立初期的社会改造
一 荡涤旧社会的污泥浊水、重建社会秩序
二 改造思想、培养社会主义新人
三 解决就业、改善人民生活
毛泽东与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
一 高度重视少数民族的解放和发展,科学阐述社会改革的思想与方法论,推动“慎重稳进”方针在民主改革工作中贯彻执行
二 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探索民主改革的方式与方法,推进民主改革全面实现
三 根据社会发展规律,正确把握民主改革的性质与前途,指导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进步
“让人民来监督政府”:社会制约权力——毛泽东“社会制约权力”的现代价值及其现实意义
一 引言
二 人民民主思想及其实践形式
三 社会权力制约国家权力
四 现代性困境:社会控制与社会制约权力
五 结论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再认识——基于“枫桥经验”的分析
一 毛泽东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思想述评
(一)区分了不同性质的矛盾
(二)分析了人民内部矛盾的类型与特点
(三)阐述了不同矛盾运用不同解决方法的思想
二 “枫桥经验”对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论的新应用
三 从“枫桥经验”展开对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论的再认识
(一)对于依靠法治和政府规制的强调
(二)对于开放式政府运作机制的强调
(三)对于民众参与的强调
结语
毛泽东与新中国独立完整工业体系的建立及中国的现代化
一 废除封建土地制度,为中国工业化开拓通途
二 坚定不移推进工业化,勇敢建立独立自主工业体系
三 坚持学习引进与自主研发相结合的科技方针
四 分析十大关系,探索适合国情的发展道路
五 试图调动地方与企业的积极性,探索管理体制的变革
六 应对高指标、浮夸风与共产风对生产力的破坏
七 重视与推动中西部与少数民族区域经济发展
八 工业化建设与人民基本生活兼顾
论毛泽东经济思想中的群众观
一 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维护工人阶级利益
二 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解决农民问题,保障农民经济利益
三 做好经济核算,推行企业民主管理
四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展经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毛泽东《寻乌调查》中的公田
再谈毛泽东与计划生育
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形成、发展及当代价值——为纪念毛泽东同志120周年诞辰而作
毛泽东与新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一 明确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中的战略地位
二 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建设领域的指导地位
三 指明了文化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发展方向
四 提出“古为今用”和“洋为中用”的文化建设基本原则
五 制定了指导文化建设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毛泽东“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思想在核心价值观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一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内在要求
(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体现了思想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古为今用”体现了核心价值观培育之承接和创新的要求
(三)“洋为中用”体现了核心价值观培育之开放包容的特点
二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根本要求
(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能实现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表达
(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能适应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文化心理
(三)“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能适应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差异发展
三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地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人本、正义、法法、自由、诚信”是在“三个倡导”基础上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有效体现
(二)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继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
重温毛泽东的国际战略思想
一 对国际形势的科学分析和正确认识,是毛泽东国际战略的基石
二 创造和平国际环境,是毛泽东国际战略的基本指导思想
三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夺取胜利,是毛泽东国际战略的基本目的
破解战争奥秘 掌握胜利之钥——论红军时期毛泽东对中国革命战争特点和规律的探索
试论毛泽东对群众路线的伟大贡献——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
一 创造性地提出并概括了群众路线的科学内涵
(一)科学论述了党的群众观点
(二)科学论述了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二 作为哲学认识方法的群众路线是毛泽东的理论创见
三 从实践上解决了贯彻群众路线必须把握的关键问题
(一)解决了“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
(二)揭示了群众路线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
(三)实现了领导原则与工作方法的具体化
如何把“密切联系群众”制度化、常规化——继承和发扬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
一 毛泽东创立的“群众路线”的精神实质
(一)人民群众是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主体
(二)人民群众是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智慧之源
(三)服务于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和建设的根本宗旨
(四)人民群众是党和政府工作的监督主体
二 为什么新时期加强“密切联系群众”更为重要
(一)党和政府掌握着巨大的经济和社会资源,直接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
(二)从小党发展成为八千多万党员的执政党,各种负面和不良因素也必然在党内有所反映
(三)党员和干部的作风直接关系到社会风气的走向,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威信和形象
(四)人民群众是执政之基和力量之源,人心向背直接关系到执政的合法性和正当性
三 为什么新时期“密切联系群众”作风有所懈怠
(一)官员任命和负责机制的“对上不对下”
(二)“密切联系群众”往往停留在“软性作风”,而不能变成“刚性制度”
(三)“密切联系群众”与否,人民群众无法监督、也无从监督
四 新加坡官员“密切联系群众”的制度化机制
(一)人民行动党议员必须接受选区选民五年一次的“检验”
(二)人民行动党议员必须定期到选区深入联系民众
五 把“作风”转变为“制度”:“密切联系群众”的制度化
毛泽东与中国妇女的解放和发展
一 政权、族权、神权和夫权,代表了中国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妇女的四条极大绳索
二 只有实现中华民族的解放和无产阶级的解放才有妇女的解放,妇女解放运动必须和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相结合
三 妇女是决定革命胜败的伟大力量,发挥妇女半边天的作用,反对轻视妇女力量和作用的错误观念
四 发挥国家政权的作用,确立男女平等的法律地位,保障妇女的各项平等权利
五 妇女只有参加生产才能实现经济独立,发动妇女参加生产劳动和经济建设,解除对妇女生产力的各种束缚
六 破除男女不平等的婚姻家庭制度是妇女解放的重要内容和紧迫任务
七 保障妇女参政权利,促进妇女全面参与社会,不断提高妇女能力与素质
八 妇女是决定自身命运的主体力量,把妇女组织起来,培养大批妇女干部,为妇女解放创造必要条件
九 全党重视和支持妇女工作,妇女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