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21世纪头十年的中国语言学,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里与国际发展趋势结合比较紧密的学科之一。国际语言学界有较大影响的流派或某些理论方法,中国几乎都有引进或研究。如生成语言学、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语用学、语言类型学、语法化和词汇化、语音“优选论”、构式语法等,都对中国的语言研究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引进是为了创新,中国学者运用这些理论方法研究中国的语言,在21世纪头十年里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同20世纪相比,21世纪头十年中国语言学的核心是对理论方法创新的追求。这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在世界语言和国际语言学视野下,重视中国语言(尤其是汉语)本身的特点或类型特征的研究,立足中国的语言,生发中国的语言理论。(二)充分利用中国语言资源丰富的优势,使研究走向深入。中国不仅有一百多种语言、复杂的汉语方言,还有丰富的历史文献语言资料,跨语言、跨方言对比研究,汉语方言地理、方言史研究,语法化和词汇化研究,不仅使共时比较与历时研究结合得更为紧密,也为中国传统的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带来了新的气象。(三)重视语言事实,坚持适合汉语类型特征的形式与语义相互验证的研究方法,在事实的基础上提升理论。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国际汉语热推动了语言和语言应用研究的进步。21世纪中文信息处理由词处理阶段进入句处理阶段,基于经验的语料库统计方法明显占有优势,语料库建设呈现出一片繁荣的局面。语言研究者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研究者携手合作,使语言研究者获得了一些现代化手段,利用语料库和信息处理技术重新审视语言问题,取得了新的成果,带来了新的认识。国际汉语热极大地推动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与认知研究、汉语要素教学研究、汉语技能教学研究、汉语教材研究和汉语测试研究,并带动了汉语教学人才培养工作的大发展。中国语言学要在国际语言学中取得更高的地位,必须从对语言的认识上下工夫。国际语言学最主要的流派,对语言都有自己的认识,其理论方法都与对语言的认识相适应。语言具有概率性,语言系统、语言各要素呈现出连续统的状态,既有静态的多样性,又有动态的倾向性,如果利用信息处理技术在多样性基础上进行倾向性研究,势必造成一种新的局面。语言单位可以按照使用频率从高到低、从多到少排出优先序列来。优先序列研究是建立在数据统计之上的倾向性研究,可以说是一种建立在多样性统计分析基础上的倾向性研究,可以把它称为“语法优选论”(Grammatical Optimal Theory,简称GOT)。显然,倾向性研究是以多样性研究为基础的,倾向性研究是动态的,多样性研究是静态的。 多样性基础上的倾向性研究,必然重视统计法和定量定性分析法,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形式语义相互验证的分析,也离不开认知分析或解释。可以先统计,找出句法语义结构的优先序列,然后从认知角度对优先序列的构成进行解释;也可以先从认知角度入手,探讨典型性程度,排出优先序列,再用统计数据加以验证。多样性基础上的倾向性研究,尤其是汉语句法语义结构的优先序列研究,至少具有以下的意义和价值:(一)建立在语料库统计分析基础上的倾向性研究思路,能够为分析那些“刚性”不强的语言现象提供一种新的研究途径。(二)倾向性研究不仅是研究视点的转向,也可能造成一个新的巨大的研究领域。它的任务不是搭建理论框架,而是在较为成熟的语法框架基础上回答语法学者应该回答而没能回答的一些基本问题,如汉语短语(小句或复句)里哪一种最常用,并直接为汉语应用服务,如对外汉语教材要分级(如初级、中级、高级),短语、句子的编排有什么依据?优先序列就能提供依据。(三)倾向性研究重视统计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是概率性语言学研究传统的回归。语言学中的概率思想由来已久。20世纪60年代以前,语言学研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基于统计分析的概率性研究。但此局面为Chomsky所倡导的生成语言学所遮断,其理论特点是非概率性的模块论和离散性概念的线性推导。因此,重视统计方法,可以说是语言学研究传统的一个回归。汉语的句法语义结构包括短语、小句和复句。要进行汉语句法语义结构的优先序列研究,不可能只靠一己之力,必须有一个合作团队。2006年,我招收了三位博士研究生,他们劲头十足、满怀希望。我跟他们谈心,语言研究既有多样性的路子,也有倾向性的路子。字频和词频的研究已有相当多的研究成果,而短语、小句和复句的优先序列却很少有人开展研究。我主张他们把这一有学术前景的任务接过来,并与博士学位论文结合起来。他们三个人,正好每人一块,既有分工,又成系列,一个做短语的优先序列研究,一个做小句的优先序列研究,一个做复句的优先序列研究。研究的过程是艰辛的,因为短语、小句和复句的优先序列和字频、词频不同,它们主要是句法语义上的优先序列,而句法语义的标注和统计是最为复杂也是最耗时的,我们采取了最笨也最为扎实的办法——手工切分和标注建立样本语料库,在此基础上再借助于大规模语料库来检测研究结果的科学性。整整三年,他们不畏艰辛、勤勉不懈地坚持了下来,并出色地完成了这一任务。实施任务的过程虽然辛苦,但实施后的结果却令人喜悦。他们的博士论文都受到了匿名评审专家和答辩委员们的一致好评。此套丛书正是我指导的这三位博士生的学位论文及后续的研究成果。他们的研究也许还稍显稚嫩,但有这样的弟子,我很欣慰,我相信他们一定能取得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这套丛书得以顺利出版,应该感谢许多单位和个人的支持与帮助。感谢华中师范大学“桂子学者”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资助了该丛书的研究和出版。感谢哈尔滨师范大学和南阳师范学院对该丛书出版的重视和支持。感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及任明、陈彪等诸位编辑先生,他们严谨、认真、高效的工作作风很值得钦佩。是为序。储泽祥2010年3月16日
全部显示∨
肖任飞,男,(1979-),湖南新化人。2004年9月步入语言学的殿堂,师从李向农教授,2006年6月提前毕业并考取华中师范大学博士,2009年6月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师从储泽祥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汉语语法和对外汉语。现为华中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讲师。近年来,在《语言研究》、《汉语学报》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数篇,参与和主持课题若干项。
全部显示∨
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选题原因
第二节 运用的理论和方法
第三节 意义和价值
第四节 要研究的问题和全书的布局
第五节 符号和公式说明
第六节 图表索引和语料说明
第二章 因果复句优先序列总览引言
第一节 本书的复句标准一 有关复句的几点认识
二 具体标准
第二节 因果复句在复句序列中的地位一 在小说语体中的地位
二 在口语语体中的地位
三 在报刊语体中的地位
四 在科普语体中的地位
五 各语体间因果复句地位比较
第三节 语序视点下各语体中的因果复句一 “因-果”和“果-因”复句的频次频率
二 各语体中“因-果”、“果-因”复句对比度
三 分句语序与因果复句结构模式
第四节 关联标记视点下各语体的因果复句一 “因-果”复句三种关联模式的频次频率
二 “果-因”复句三种关联模式的频次频率
三 关联标记数量上的不对称现象
四 有无关联标记视点下“因-果”和“果-因”复句比较
小结
第三章 “因-果”复句及其优先序列引言
第一节 各语体中的“因-果”复句一 两类“因-果”复句的频次频率
二 关联标记视点下的两类“因-果”复句
第二节 说明性“因-果”与优先序列一 要明确的问题和关联标记的跨语言比较
二 因句标记前置或后置优先序列
三 标记位置与主语的一致性及其优先序列
四 果句标记前置后置序列及其相关解释
第三节 前带“又”字的“因-果”复句一 四种模式下句式的检视
二 “又”字的语义及其与前后成分的关系
三 各条件对“因-果”复句的影响
第四节 推论性“因-果”与优先序列一 为已知信息的前分句及其绝对倾向性
二 标记的前置和后置情况及其优先序列
三 关联标记的前置和后置与主语的一致性问题
小结
第四章 “果-因”复句及其优先序列引言
第一节 各语体中的“果-因”复句一 两类“果-因”复句的频次频率
二 关联标记视点下的两类“果-因”复句
第二节 断定性“果-因”复句与优先序列一 关联标记构成断定性“果-因”复句的可能性程度
二 关联标记构成断定性“果-因”复句的条件
三 关联标记的语序倾向性及其优先序列
四 关联标记的语序倾向性与主语的一致性问题
五 断定性“果-因”复句的信息结构模式
第三节 补充性“果-因”复句及其优先序列一 语篇视点下的补充性“果-因”复句
二 起话语链接作用的结果分句与补充性“果-因”复句
三 “果-因”复句与时间连续性的强弱
小结
第五章 “才”字分句与因果复句引言
第一节 句法结构框架及语用频率差异一 句法结构框架
二 各模式“才”字因果复句示例
三 各模式的频率差异和运用上的倾向性
第二节 模式A分析一 “才”字分句的类型及其频率差异
二 各类型“才”字分句的语义分析
第三节 模式B分析一 “才”字分句的类型及其频率差异
二 “才”字分句的语义及与原因分句的关系
第四节 模式C分析一 “才”字分句的类型及其频率差异
二 “才”字分句的语义及与前后成分的关系
第五节 模式D分析一 “才”字分句的类型及其频率差异
二 “才”字分句的语义及与前后成分的关系
小结
第六章 前后分句的照应及其制约因素引言
第一节 照应的四种模式一 模式A:前后分句都照应
二 模式B:前后分句都不照应
三 模式C:前分句照应而后分句不照应
四 模式D:前分句不照应而后分句照应
第二节 前分句视点下关联标记的照应强度一 “因为……所以……”类
二 “正(是)因为……”“就因为……”类
三 “既然……(那么)就……”类
四 “(之)所以……(是)因为……”类
第三节 后分句视点下关联标记的照应强度一 “既然……就……”类
二 “之所以……是因为……”类
三 “正(是)因为……”“就因为……”类
四 “因为……所以……”类
第四节 照应的不对称现象及其相关解释一 前后分句照应的不对称现象
二 不对称现象、信息结构与焦点居后原则
三 关联标记的语义俯瞰现象
小结
第七章 结语第一节 本书的结论
第二节 几点启示
第三节 本书的不足及今后的工作
参考文献
后记
该书无电子版哦,想阅读点购买纸书吧,现在还在打折喔(⊙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