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电子书 >

“中国古代逻辑学”解构

纸书售价: 25.2 纸书定价:¥28.0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目录

引言
1.“墨辩逻辑学”解构——从《小取》的逻辑矛盾看墨辩与逻辑学的根本区别
2.“侔式推理”解构
3.《墨经》的语言分析
4.从诠释学看墨辩研究的逻辑学范式
5.从“杀盗非杀人”看逻辑与价值的混淆
6.关于“侔式矛盾”的形式证明
7.“中国古代逻辑”的异化
8.近百年“中国古代无逻辑学论”述评
9.近百年“中国古代无逻辑学论”述评(续)
10.文化的终极关怀与逻辑学的命运——兼论中国文化不能产生逻辑学的根本原因
11.中国古代有逻辑思想,但没有逻辑学——答马佩教授
12.附录:评张东荪的文化主义逻辑观
“墨辩逻辑学”解构——从《小取》的逻辑矛盾看墨辩与逻辑学的根本区别
一、从发现有效推理到陷入逻辑矛盾
(一)“是而然”的推理形式
(二)“是而不然”的逻辑矛盾
二、导致墨辩陷入逻辑矛盾的原因是什么?
(一)被语言习惯和语言歧义引入迷途
(二)受到墨家意识形态的支配
三、墨辩与逻辑学的根本区别
(一)两种对立的推理理论:墨辩与逻辑学的研究对象的根本区别
(二)直观方法与抽象方法:墨辩与逻辑学的研究方法的根本区别
四、“墨辩逻辑学”的论证不能成立
(一)有不研究推理形式的逻辑学吗?
(二)墨辩研究了推理形式吗?
五、结语
“侔式推理”解构
一、“侔”在原典中的内涵和外延
(一)“是而然”:全部是有效推理
(二)“是而不然”:全部是反推理
1.逻辑反驳
2.逻辑矛盾
(三)“一是而一非”:充斥着作为语言分析的非推理
(四)“不是而然”:多数是混合物
二、“侔式推理”是对“侔”的过度诠释
(一)沈有鼎的过度诠释
(二)其他学者的过度诠释
三、结语
《墨经》的语言分析
一、被诠释为周延规则的语言分析
二、被诠释为逻辑推理的语言分析
(一)研究事物名称的习惯用法者
(二)研究语句的语义结构者
(三)研究如何辨别名词的单复数者
三、《墨经》的语言分析与逻辑学的关系
(一)分析命题
(二)综合命题
四、结语
从诠释学看墨辩研究的逻辑学范式
一、引言:文化史的视角与诠释学的视角
二、诠释学概观
三、中国的过度诠释传统与逻辑学范式的“前理解”
(一)“微言大义”:被合法化的过度诠释
(二)“孙诒让猜想”对梁启超的开启与误导
四、梁启超和胡适的过度诠释
五、现代派的过度诠释
六、沈有鼎对逻辑学范式的反思
七、结语
从“杀盗非杀人”看逻辑与价值的混淆
一、“杀盗非杀人”的逻辑分析
(一)“杀盗非杀人”的逻辑要害
(二)评“杀盗非杀人”的逻辑辩护
二、“杀盗非杀人”的价值分析
(一)“杀盗非杀人”的价值意义
(二)逻辑与价值的混淆
(三)“杀盗非杀人”的价值“合法”性问题
三、墨辩的症结:逻辑屈从价值,价值牺牲逻辑
关于“侔式矛盾”的形式证明
一、引言
二、自然推理系统及其基本规则
三、两个形式证明
(一)“侔式矛盾”的形式证明之一
(二)“侔式矛盾”的形式证明之二
“中国古代逻辑”的异化
一、“中国古代逻辑”异化的基因
二、“中国古代逻辑”异化的典型
三、“中国古代逻辑”的异化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偏向
近百年“中国古代无逻辑学论”述评
一、王国维:“中国有辩论而无名学”
二、郭沫若对“名辩”即逻辑的否定
三、台港新儒家的中国古代无逻辑学论
(一)牟宗三
(二)唐君毅
(三)徐复观
四、杨振宁的中国古代无逻辑学论
五、“中国逻辑学”学派中的怀疑派与反叛者
近百年“中国古代无逻辑学论”述评(续)
一、现代性的中国无逻辑学论
(一)熊十力:中国学问“不事逻辑”
(二)韦卓民:中国无“逻辑系统科学”
(三)刘述先:中国“没有发展出形式逻辑”
二、后现代性的中国无逻辑学论及其海德格尔来源
三、结语
文化的终极关怀与逻辑学的命运——兼论中国文化不能产生逻辑学的根本原因
一、引言
二、逻辑学在两希文化中的不同命运
(一)以知识为终极关怀,使认知主义成为主流,是希腊文化能够产生逻辑学的根本原因
(二)以宗教信仰为终极关怀,使反智主义成为主流,是希伯来文化不能产生逻辑学的根本原因
三、“内圣外王之道”:中国文化的终极关怀
四、中国文化不能产生逻辑学的根本原因
(一)在“内圣外王之道”的支配下,由道德与政治结成的价值体系的霸权与逻辑学的价值中立的本性不相容
(二)在“内圣外王之道”的支配下,逻辑思维没有充分发展的余地
中国古代有逻辑思想,但没有逻辑学——答马佩教授
一、两种不同的逻辑观
二、逻辑思想:从逻辑思维发展为逻辑学的中介环节
三、“中国古代逻辑学”的名与实:逻辑学其名,逻辑思想其实
四、余论:为“据西释中”的“合法性”辩护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