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资讯>媒体报道>媒体报道详情

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作出更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致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贺信引发学界热烈反响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发布日期:2024-11-12 09:45

古典文明群星璀璨,不断滋养和启迪后世。11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向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致贺信,对专家学者担负起古典学研究的使命,促进文明传承发展、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提出殷切期望。


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为赓续历史文脉、加强文明互鉴提供了重要指引,引发学界热烈反响。大家表示,将以世界古典学大会为契机,持续深化古典学研究,深化全球交流文明互鉴,推动古典文明在现代世界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促进人类文明传承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千多年前,中国和希腊两大文明在亚欧大陆两端交相辉映,为人类文明演进作出了奠基性贡献。


“本次大会为中希两国和世界各国搭建了文明交流互鉴的新平台。”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古典学研究室负责人贺方婴备受鼓舞。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极大地鼓舞了古典学领域的研究人员,更为我们指明了古典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历史使命。我们将立足中华文明渊源,兼容中西古典传统,坚持古典学研究的正确方法,专注古典学核心经典研究阐释,增强对不同古典文明智慧的理解。构建中国古典学理论体系,努力成为现代世界传播古典文明的文化使者和古典智慧的阐释者,在人类的古典文明之间架起交流互鉴的桥梁。


古典学以古典文明为研究对象,始终以人类当今和未来作为方向,只有深入历史文化的深处,才能找到更好走向未来的智慧。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何博超表示,中国与希腊,这两种在轴心时代同时诞生哲学的文明,都为人类整体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理论元素与实践模型。中希文明对人本身在“宇宙—世界”秩序中的位置、义务、权利、目的作了全面阐述及论证。无论“古典学”这个概念是何种意义上的,这门学科必定是现代的,因为其诞生决定于古今距离的敞开。因此,一方面,古典学研究必然迂回地指向现代;另一方面,古今距离让这项研究必然带有超越当前的“想象”,关切的并不只是“事实性”。古典学之所以对现代人是必要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人们可以通过“想象”,在过去的维度上纪念那些为人类立足于地球和宇宙作出贡献的人民与先贤,借鉴并总结他们的经验与智慧;在未来的维度上为人类保留进取的终极目的,就是古人所追求的至善和美德。


“我们研究古典文明,无论是中国文明、古希腊罗马文明还是其他古典文明,都是为了更加透彻地理解当下,从而为共同的未来绘制蓝图。”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古典学研究室助理研究员顾枝鹰告诉记者,古典学的核心是古代经典。这次大会所倡导的古典学研究扎根于对古传经典的悉心研读,强调基于原文的探究。古典文明研究有助于今天和未来的我们对抗沉沦与虚无。


“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体现出国家对于古典学研究的高度重视和鼓励。”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拉丁语教研室主任李慧谈到,中国的古典文明研究具有悠久的传统和丰厚的学术积累,通过对中外古典文明的研究和互鉴,可以更好地理解我们自身的传统文化和当下的处境,增强文化认同感,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古典学研究能够加深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增强文化包容性和开放性,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文化自信,积极参与全球事务,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学古知古、以古鉴今、借古开新。”研究和发展卷帙浩繁的古典学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代文明,也为解决现代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问题提供了重要思想启示。扬州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刘振认为,古典学人应立足于人类共同关切的基本问题和当今文明面临的诸多挑战,从古典学的特点和时代要求出发,努力增进知识积累、拓宽学科视野,更好地探索中西古典经典蕴含的智慧,阐释其现实意义与文明价值。


担负古典学研究使命


百余年来,我国学者在“古典学”领域进行了大量的有益探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为全球古典学研究贡献了中国智慧。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强调,希望专家学者担负起古典学研究的使命。


“在传统的文史哲领域,我国学术界有着大量属于古典学研究领域的成果。”四川大学哲学系教授熊林向记者介绍,以中华书局为代表的一些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大量对中国古代经典进行整理、注疏和研究的专著;经过40多年的积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已经达1000种,古希腊罗马的经典著作所占比例也越来越大,以及目前正在进行的37卷本“希汉对照《柏拉图全集》”等,这些都属于古典学范畴的成就。


但在熊林看来,真正在某种意义上试图突破现代“文史哲”学科分类,带有“古典学”自觉的成果,当属“经典与解释”系列;经过22年的积累,目前这套书已经出版作品750种。这些成果不仅涵盖中国古代经典,还包括西方古典文献的翻译与解读,为促进中西古典文明的对话与交流搭建了桥梁,进一步拓展了古典学的研究内容和视野。


重庆大学古典辞书编纂研究中心主任、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黄瑞成表示,古典学的最基础学科是“古典语文学”。现代大学体制中的“古典语文学”学科,由德国古典学者创立,19世纪以降超越传统人文学科,成为西方大学中的“显学”,并发展成为西方古典研究的最基础学科,对于整个现代西方人文学术具有奠基性意义。众所周知,现代西方第一哲人尼采,首先是一位“古典语文学家”,而20世纪影响最大的西方哲学家海德格尔,其学问基础也是“古典语文学”。中国一流大学都有“古典语文学”研究,“古典语文学”学科已成为我国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中国古典学,应倡导“全球古典语文学”,旨在彰显“古典语文学”研究的全球视野,助力全球古典文明互鉴研究——这是培养贯通古今兼备中西未来学术人才的重要举措。将“全球古典语文学”主题提升到民族“生存论”高度,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所长张强多年深耕于整理西方古典文献。他告诉记者,从我国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开拓者林志纯先生开始,中国学术界就已非常关注西方古典文献的译注。西方古典历史研究依赖于希腊语或拉丁语的原典文献,而只有根据相对忠实的译本,我们才能还原真实的历史。


张强目前做的古希腊语—汉语、古拉丁语—汉语对照本,就是依据国际惯例,以林志纯先生的笔名(日知),冠以“日知古典丛书”。他表示,林志纯先生对中国西方古典文明研究的贡献功不可没。类似的文献整理在国外已逾百年,期待以这次大会为契机,从原典文献中寻绎古代文明的智慧,一同面对现代人类社会的挑战。


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教授罗峰致力于西方古典学研究和教学,十余年来,她将古希腊悲剧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相结合,推进中希古典文明交流互鉴。罗峰说,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后,她更加坚定初心、牢记使命,争取通过自己正在主编的《古希腊悲剧集》,为融通古今、汇通中西文明互鉴贡献一份力量。


古典学研究目前方兴未艾,需要我们持续的努力和推进。但“热”中还需取“静”,古典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需要研究者的沉潜之功。中国人民大学古典学教研室副教授娄林认为,古典语言和文本是古典学研究的基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他主张,古典语言学习与古典文本解读的深度结合,仍需我们对中国古代经典进行注疏和解读,对古希腊罗马原典及其解释性著作进行翻译。尽管古典学研究者各有专攻,但古典学不仅是研究古典的学问,也是审视当下和朝向未来的学问。研究者需培养古今中西的广阔视野和敏锐的问题意识,以推动古典学研究的发展。


“我想我们可以把古典学的‘学’理解为一个动词。正如《论语》的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学’是孔子对我们说的第一个字。他推荐给我们一种生活方式:只要保持学习的人生态度,总能感受到快乐。”中山大学博雅学院副教授董波认为,古典学正是这样一种生活方式,倡导我们一起向古代先贤学习、向经典学习。这样的学术工作既是一种艰难的思想探索,又需要以成果的方式作出表达。向先贤学习,乐在其中;成为更好的人,善莫大焉。这样的古典学是一门可以让人安身立命的学问,也是一门有益于世道人心的学问。


共绘文明交流互鉴新画卷


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指出:“愿同各方一道,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开幕式上,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正式在希腊雅典设立。这是中国和希腊携手开展古典文明研究和交流互鉴的重要举措。中国社会科学院将全力建设好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将其打造成世界古典文明研究的学术重镇和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


“在雅典设立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有着深远且重大的意义。”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院长李新伟表示,这标志着中国学界将首次在西方文明的重要奠基之地开展考古发掘,获得第一手资料,推动对古希腊文明的原创性研究。与此同时,中国古典学研究也终于建立了位居古典文明重要核心、汇聚世界各地古典学研究精英的学术交流平台。世界古典学研究也因此会听到来自东方古典文明核心地区的声音。


记者了解到,目前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的图书馆和网站建设已经基本完成,现阶段正在积极筹备开展考古调查和实验室建设以及制定古典学研究学术规划等。李新伟表示,未来,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将通过开展考古发掘和古典学研究、建立考古图书馆、发行学术刊物、组织学术活动、实施研修项目、举办展览展示等,为深化中希两国人文交流发挥积极作用,促进中国学术界对古希腊文明以及世界其他文明进行深入研究。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架起了一座跨越历史时空的桥梁,为人类更好地从古典文明中汲取智慧力量提供了交流互鉴新平台。熊林建议,我们要以此次大会为契机,做好国际人文交流工作,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我们现在进行的古典学研究,是着眼于中西文明的源头而展开的中西文明互鉴。对于“中国古典学”而言,我们要借鉴业已成熟的“西方古典学”方法和概念等;对于“西方古典学”而言,则当有“到雅典去展示文艺,到斯巴达去表演武艺”的自觉和气概。此外,对于专业和学科而言,“古典学”对我们来说无疑是一个新生事物。因此,国内重要的大学,应当积极推动古典学专业和学科建设,培养这方面的专业人才。


刘振表示,在学术研究的基础上,古典学人还应通过国际学术探讨、学术作品译介推广、文化成果展示等多种形式,让各国学者和人民更深入地理解中华文明的智慧,更深切地感受中华文明的光彩。与此同时,要从各国优秀文明成果中汲取营养,促进文明对话和文化交流。古典学人要扎实推进古典学教学工作,积极探索符合历史和时代要求的古典学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要立足于中西方经典作品及其历代阐释,培育青年学子的知识能力和文明意识,帮助青年学子养成跨学科思维习惯,增强其学术交流能力等,以更好地肩负起促进文明传承发展、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使命。


罗峰提出,古希腊悲剧与西方古典文明、礼法、教育、伦理等密切相关。要切实推进中希文明互鉴,古希腊悲剧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中国传统思想特别强调“中正”,而古希腊悲剧都以最生动、最打动人心的方式引领人们思索何为正义、智慧、人生的意义等普遍性问题。通过阅读古希腊悲剧,了解当时的诗人如何应对他们所处时代的价值和伦理困境,将有益于推进中希传统文明互鉴,为发掘中国古典学传统的意义并走出现代性危机提供思想借鉴。


在李慧看来,中外古典文明中包含了深刻的智慧、人文精神和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对于当代青年的人格塑造、道德培养、全面而深刻的世界观培养具有重要作用。“青年人可以从古代思想中汲取智慧和经验,激发创新能力,推动在现代社会中进行创新和创造,更好地应对未来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挑战。”她说。


回溯人类思想之源、总结人类历史智慧、发掘人类文明传统,促进文明互鉴、推动文明发展,古典学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学者们表示,未来将勇担古典学研究的使命,深入挖掘古代典籍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积极弘扬其中体现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促进文明传承发展、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