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资讯>媒体报道>媒体报道详情

赵剑英:新时代学术期刊编辑应有的办刊自觉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赵剑英   发布日期:2022-04-24 14:17


习近平总书记在“5·17”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最鲜明的特色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我们的各种学术期刊应当把建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作为始终不渝的重大任务。所以首先应该积极策划、刊登研究阐发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特别是研究阐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文章。特别是注重刊发结合本学科阐发马克思主义理论问题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成果。



提高政治站位 提升政治自觉


中国社会科学院92家期刊大多是某个学科和学术研究领域公认的顶尖或权威期刊,具有重要的学术影响力。发什么样的文章体现着编辑部的学术判断、学术研究导向和价值导向。


如果我们的学术期刊都是坚持鲜明的政治导向,注重学术创新,讲究学术规范,学术质量一流,那么刊物对于研究者就是一种正确的导向与规约。如果长期坚持,我们的刊物对于改变那种不讲政治、学术浮躁、脱离实际,空洞的、抽象的、形式主义的数字化学术游戏,那种没有深厚、扎实的历史意识,没有丰富文献和实证材料支撑的空泛之论甚至个人玄想,就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期刊编辑的价值观,特别是学术价值观,是特别重要的。正所谓文如其人,刊如其人。有什么样的编辑、主编,就会有与他们偏好的“口味”“判断”相契合的来稿。因此,期刊编辑责任重大,使命崇高,肩负着组织、引导学术发展,推动学术创新,择优汰劣,培育新人,营造良好学术生态,树立优良学风的重要责任。


没有脱离时代和社会生活的学术,也没有脱离政治的学术研究、学术思想。我们反对毫无界线的学术政治化,但是也不要走向另一个极端,把学术与政治相对立,把学术与时代、学术与现实相对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反映。当然,这种反映不是机械、直观、线性的,而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是非线性、非直观的,可能是“拐了好多个弯”的曲折反映。即便如此,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认为,社会存在都能在“意识形态的回声”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康德、黑格尔的哲学非常晦涩,但他们依旧是德国革命、德意志民族建立现代化强大德国的哲学表达。


学术研究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它应当具有贯通历史、现实与时代的意识与能力。作为学术研究成果的反映者,期刊编辑应当具有深厚的历史意识、强烈的现实问题意识和与时俱进的时代意识,要致力于打通意识形态话语、政治话语与学术话语的壁垒。其实,历史学、考古学、哲学、文学学科中许多重大论题的研究与当前“两个大局”时代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丰富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以及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生活世界密切相关。习近平总书记最近提出“历史自信”概念,还有历史认知、历史规律、历史智慧、历史记忆、“正史教育”等一系列概念,涉及对历史科学的基本认识,都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并深化历史学、考古学基本功能及研究方法论的认识。


总之,一个好学者、好编辑,一定具有还原学术时代底色的思维穿透力。



研究阐释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各个领域,都提出了许多标志性引领性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以全新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和中国,我们绝不能墨守成规、思想僵化,要致力于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要在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方面作出更大努力,更加深入研究阐释这一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努力在理论上开阔新视野、作出新概括。要聚焦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演进过程和内涵要求,与西方现代化道路的本质相区别;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特质和优势,与西式民主的本质相区别;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实现路径、政策举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加强对资本的监管,有效发挥资本的积极作用和克服其消极影响等标志性、创造性重大思想观点,从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上进行深入研究阐释,推出有前瞻性、全局性和有学理深度、学术厚度的研究成果,为迎接党的二十大做好理论准备。



聚焦“三大体系”建设 培养高素质编辑队伍


紧紧围绕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办刊,这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及学术期刊工作一项最基本的任务。建议专业刊物开设学科体系,特别是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专栏,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的形成、丰富与建构。


比如说,当代中国哲学、当代中国经济学、当代中国政治学、当代中国社会学,都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民族特色和历史文化渊源,它们的学术思想体系究竟是什么?有什么样的基本理论问题和标志性的逻辑范畴?这些都需要我们的专业刊物来引导学者进行深化研究、深入讨论,不断推出重要成果。


编辑是为他人作嫁衣的活儿。一篇好文章,从组织到定稿、改稿、完善到发表,与作者的互动,蕴含着编辑的时间、心血,而这些都是幕后的工作,是无声的、无私的奉献。但编辑的作用也不尽于此。实际上一篇好文章的推出,对学术进步的推动,对学术研究的影响以及刊物影响力的形成与扩大,都凝结着编辑的劳动与付出。所以编辑是学术研究的引领者、组织者,是学术人才的培养者,是学术事业的推动者。


所谓高素质,一是政治强。政治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高;二是懂要求,懂底线,不仅如此,还应善于将政治要求话题转化为学术话题,策划能力强;三是熟悉学术动态,掌握学术前沿。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判断力,能提出十分到位的审稿意见。崇尚质量,崇尚创新。除此之外,心中还要有一幅学术资源的分布图。如何正确处理匿名外审专家审稿意见也是个需要认真对待的重要问题。关键还是要靠责编和编辑部自身的学术判断,切忌把匿名审稿作为一种形式主义的游戏。四是有较高的文字与逻辑水平。逻辑清晰、层次分明、文字洗练,是对一个好编辑的基本要求。


要做到以上,应当打造一个学习型、研讨型的编辑团队。加强团队建设,在学习中提高,在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火花,发挥1+1>2的团队溢出、增益效应。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