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资讯>媒体报道>媒体报道详情

光明日报刊发我社图书书评 | 《繁荣与贫困:全球经济发展的历史根源》:以历史眼光探讨经济长期发展问题

发布日期:2020-11-04 10:19


近二三十年,国内外都有不少经济学者从历史的眼光来探讨经济的长期发展问题,李楠教授即是国内有代表性的学者。他的这部新书全面系统地呈现了这一领域的国际前沿进展,是作者多年研究、教学积累的成果,为对长期经济发展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了内涵丰富、堪称手册的参考读物,更为有志于从事长期发展或计量史学等方面研究的年轻学子提供了一窥其门径的重要指南。



只要粗读目录,就会发现本书涉及的主题远超出了主流的增长理论或发展经济学的范畴,也比新经济史学的视野更为宽广。这正反映了经济学界在理解发展或长期增长上的新趋向。发展经济学曾经聚焦于发展战略、经济结构、国际经济关系等问题,但对这些问题的学术兴趣在上世纪末叶后有所减退,当道的主流经济学则更倾向于在一个更一般的新古典增长理论框架下理解经济发展。然而,增长理论虽然刻画了储蓄率、技术变化率、人口增长率等关键参数是如何影响资本、劳动、人力资本等要素及最终的人均产出的,但对这些参数本身的变化却没有提供太丰富的解释。新经济史学借助于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的分析,有助于理解不同类型的制度对资本积累、创新活动的影响,可是也面临如何解释制度从哪里来的问题。如本书所示,经济学者及一些交叉学科的学者把制度的起源、经济的发展追溯到了地理、气候、历史事件等的早期影响,也在历史中探寻不同阶段的经济变迁轨迹及其对发展的长期影响。至于这些不同类型的因素是否能在充分条件的意义上解释经济发展的主要进程?恐怕很难。但它们中的大多数有一个共同点,即具有较强的外生性。亦如本书所指出的,其中相当部分都可视为自然实验。这有助于我们更加透彻地识别发展过程中的因果关系及其作用机制,从而在比较坚实的经验基础上推进已有的认知。


如果说有什么主题可以扩充的话,制度因素中的国家能力或许是个值得考虑的选项。本书第四章对制度的讨论主要还是围绕新制度经济学展开的,近年国家能力方面的研究对此有所突破。新制度经济学核心关注的是如何通过制度来有效地为微观个体提供激励,但国家能力研究强调国家所提供公共产品的重要性,国家的财政能力因此成为其中一个关键性的指标,而一国的政治架构与其财政汲取能力的关系也成为重要的命题,触发财政汲取需求的战争则成为重要的历史推手。所以,如果要追溯经济发展的历史根源的话,国家能力可视为一个有相对独立性的方面。另外,在第九章讨论美洲新大陆带来的巨大影响时,主要考虑了大西洋贸易和美洲作物两个方面,但没有提及美洲贵金属开采带来的影响。一般认为,美洲白银带来了十六世纪欧洲的物价革命,也促成了晚明中国的白银货币化,推动了十八世纪中国的物价上涨。当然,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则比较有争议,欧洲史中关于资本主义兴起、消费革命、金融革命等议题的讨论中都可见美洲白银的影子,但很难说形成了共识。总之,对于经济发展这样的大哉问,或许总可以找到能补入的主题,可是对于一部已达四百多页的著作,任何扩充的确也需要审慎权衡。如果考虑到是否有坚实的经验研究为基础,那么作者的取裁应该说是不难理解的。


本书的另一特色是,对经济发展持比较宽泛的理解,而不是仅仅关注以总产出或人均产出来衡量的经济增长。无论是第一章还是结束语,作者都倾向于在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下来理解经济发展,因此也就将健康、贫困、不平等、教育、环境等问题都涵盖在发展的范畴内。第七章所论瘟疫、疾病及其防治的影响,第十一章关于非洲殖民影响的阐述,都具体地反映了本书的旨趣。不过,通过本书集大成式的梳理也可发现,目前从历史来透视发展的绝大多数研究的核心被解释变量都还是人均产出之类反映增长的指标。与发展经济学的新近焦点以及当前的现实关怀相比,对不平等的研究则显得较为薄弱。而就发展的历史本身言,不平等问题应该说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远至古希腊罗马时期或中国的周秦两汉,近至风云激荡的二十世纪,不平等问题引发的社会运动及社会思潮都对基本经济制度的塑造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也对长期发展发生了深刻的影响。现有的研究对此关注不足,一个显然的原因是缺乏系统的数据。当然,研究的可能性并不是不存在。例如,本书所引格里高利·克拉克关于社会流动的研究就有助于深化我们对不平等问题的认识。所以,如何更有创意地研究历史上关键时期的不平等问题,应该是长期发展领域令人期待的一个学术增长点。


如前所述,本书在方法论上的取向也是鲜明的。书中所引用的文献都具有很高的学术质量,尤其集中地展现了国际学界在计量史学上的前沿成果,反映了该领域的学术潮流。同时,作者也未忽视理论。第二章对增长理论进行了清晰地梳理,也说明了具体的经验研究可以如何纳入到一个统一的增长理论框架内(见书中图2.14)。只是就目前学术的进展而言,离一个统一理论的目标还比较遥远。原因之一是,经验世界的发展是由多维条件组合在一起推动的。此外,各国的经济发展存在空间上的相互作用。中国历史上积累起来的一些技术影响到了中世纪欧洲,近代英国的发展也离不开广阔的世界市场。所以,要从基于国别数据的回归分析中建立起对全球经济的宏观理解,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尽管如此,正如第十三章总结的,经验研究上的不懈努力至少使我们对和经济发展有关的几个基本问题有了一些更具体的认知。无论对于学术积累,还是对于政策界更加思辨地理解发展问题,这都是大有裨益的。


对于希望效仿本书提供的范例开展研究的青年学者或学子而言,会稍觉不过瘾的是书中并未对所引论文的研究方法、研究策略等技术层面的问题展开讨论。不过,书后所附详细的参考文献列表使读者很容易按图索骥,去追踪原始文献。同时,作者在计量史学方法、史料处理等方面都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也积累了很多的心得。相信本书的姊妹篇亦将很快面世,以餍读者。

(作者:彭凯翔 系为河南大学经济学院教师)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