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资讯>媒体报道>媒体报道详情

中国社会科学报发表我社图书书评:以事件为中心构建翻译思想史

发布日期:2018-11-05 10:25

  对一个学科进行思想史的挖掘和梳理,是促使该学科成熟和发展的必由之路,翻译思想史的研究价值不容忽视。翻译学在我国虽然已经获得独立学科地位,但“翻译学科在国内依然处于边缘位置”。有学者将翻译思想理解为有待验证和形成理论的“某种思想雏形”,还有学者认为它是翻译理论的最高层级。《中国翻译思想史新论》(邵有学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5月版)区分广义与狭义的“翻译思想”概念,提出以事件为中心的翻译思想史构建方法。





  翻译起源于巫觋

  书中引论部分提出,翻译思想研究源于日本江户时代。“现有翻译思想的概念界定,基本混同翻译理论史研究”“翻译思想不等于翻译理论,不能用翻译理论史的写作方法撰写翻译思想史”。作者主张,借鉴思想史和文学思想史的书写方法来建构翻译思想史。专论部分分6个专题展开论述:中国翻译起源于巫觋:与神灵沟通;早期佛经翻译中的神异现象;古代佛经翻译思想;晚清过渡时代译才的翻译思想;多元系统理论视角下林纾的“不忠”翻译;诗歌翻译思想与中国诗学的嬗变——以现代浙籍诗人诗歌翻译为例。余论部分则探讨了中国翻译史上的“李约瑟之谜”:虽然我国有悠久、发达的翻译实践传统,但由于翻译的工具性定位、儒家实用理性、文化中心主义等,未能孕育出繁荣的翻译理论和翻译研究流派。

  

  该书严格界定了“广义翻译”“翻译思想”“翻译理论”等核心概念,认为翻译不仅跨越语言与文化,还跨越时间、空间和生命维度。作者全面梳理了翻译思想研究的渊源与我国翻译思想史研究的现状,使用对比分析方法,借鉴思想史和文学思想史研究成果,将我国翻译思想研究梳理出三个阶段:从1979—1999年的萌芽期到2000—2009年的发展期,再到2010年至今的繁盛期。

  

  书中指出,翻译同文学、历史、戏剧、音乐、艺术、医学等一样,均可追溯至上古时期的巫觋。巫觋与天地神灵沟通的方式就是最初的翻译。巫觋与人类文明起源密切相关,既然“应将上古时代巫觋思想和文化纳入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研究视野之中”,那么,将其纳入中国翻译思想史的研究范畴就成为应有之义。

 

  重视官方翻译

  书中阐述了古代佛经翻译的几种形式,以及神异现象对佛教传播所起的作用。作者运用现代科学理论阐释玄奘的“秘密故不翻”,对已经失传的隋代明则《翻经仪式》进行推测,全面研究晚清过渡时期译才群体的翻译思想。此外,作者提出,中国翻译思想史应从官方行为和民间行为两个维度来考察。由此划分出消极翻译和积极翻译,以及工具性地位的翻译和文化战略地位的翻译;将以往翻译史著作忽略的官方翻译纳入研究范围。

  

  中国翻译思想史内容极为丰富,遗憾的是,该书作为初步研究尚有较多思想史内容没有涵盖。作者在引论部分论证充分,但是囿于篇幅,专论部分仅有6章,思想史的连续性有待完善。许多历史时期,例如明代初中期、明末清初时期、清代中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新时期均未涉及。此外,从翻译方向看,该书关注的内容基本属于译入史,译出翻译思想史亟待深入研究。从翻译题材看,作者主要考察了佛经翻译、小说翻译、诗歌翻译和洋务运动时的西方科技翻译等。还有较多其他题材的翻译史内容有待研究,例如宗教经典翻译、儿童文学翻译、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翻译、科幻小说翻译等。

  

  季羡林先生曾说,无论是从历史的长短来看,还是从翻译作品的数量来看,以及从翻译所产生影响来看,中国翻译都是世界之“最”。中国悠久的翻译史中思想矿藏极为丰富,需要开采的资源还有很多,有待更多学者加入该领域的研究。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