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资讯>媒体报道>媒体报道详情

中国社会科学报: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的基础工程——“当代中国学术思想史”丛书出版纪实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发布日期:2018-06-07 09:15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 “当代中国学术思想史”丛书(以下简称“思想史丛书”),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鲜明导向,围绕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学科发展,记人、记作、记事相结合,发凡起例,创辟新径,被誉为“国内唯一系统完整地展现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发展史的大型丛书”,“是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基础性工程”。

中共中央在《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中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科体系是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基础和涵养源。近现代以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呈现几何级增长、日新月异、生机勃勃,对照中国自百家争鸣以来两千多年间的学术思想史,这样大规模、深层次的学术生发、重组和碰撞亦属罕见。因此,对各学科发展谱系、思想脉络、成果人物及趋势进行缕析评判,以备史乘,实是学术发展、时代前进的客观要求。“思想史丛书”正是以此为出发点,集当代学术兴替,汇百家思想源流,以存良史实学为念,丰富的文献资料为基,学术史写作规范为矩,客观评介各流派学术为轴,覆盖大学科及显学,筚路蓝缕,匠心独运,既成体系,将当代学术思想史书写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长赵剑英,同时也是一位哲学学者,一个以出版学术精品为毕生追求的资深出版人,以其职业的敏感深切地体会到,开展学术思想史研究对于学科建设的关键作用,形成高水平学术思想史出版成果对于构建当代中国学术话语权的重要意义。于是,他按照“以出版引领学术”的思路,策划并组织实施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发展报告”系列,其中“思想史丛书”是系列报告的核心。


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高度认识

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这是近现代以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崇高使命。但中国知识分子真正实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则需要伟大时代的眷顾。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5·17”讲话)中明确指出,“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并发出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号召。

毫无疑问,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需要“5·17”讲话这样有高度、有格局、有视野的顶层设计,同时还要有“四梁八柱”,即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立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而这三大体系建设的核心和关键环节是学科体系建设。“春江水暖鸭先知”,只有深入到哲学社会科学的各个具体学科,才能窥一斑而知学术体系之“全豹”,进而得以建立与西方学术话语体系平起平坐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学科建设情况的家底如何?如何梳理各个学科的发展变化?面对20世纪中国学术版图“庞杂无类”到21世纪学科体系初建的背景,中国学术需要一把做工精致、梳齿均匀的“梳子”,以理顺曾经凌乱的学术体系;中国学术需要一张权威准确的“地图”,以方便学人鸟瞰学科全貌、“按图索骥”。综观当代各类学术思想史成果可知,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各学科的进展进行系统回顾、总结和反思,实际上是在填补一项学术空白,是为后人准确书写新中国学术思想史乃至通史奠基。

缘起既明,如何实施则更为关键。学科整理工作一向是苦差事,既要有扎实的学术根底,还要有能议论宏伟的著史能力。唯有兼“经传”“史鉴”之通才,意念沉潜、志气奋发的“工匠”,才敢涉足。面对如此恢弘而繁芜的学术蓝图绘制任务,有人会望而却步,心有余而力不足,也有人会产生勇于担当、舍我其谁的豪情。

“不做这项工作,就不知道当代中国学术之路的崎岖险峻,就不能自觉地认识到新中国学术所存在的问题和应当努力的方向。”赵剑英多次这样强调学人的担当精神。司马迁首倡《儒林传》、班固创写《艺文志》、朱熹撰述《伊洛渊源录》、黄宗羲等编纂《明儒学案》、梁启超等开拓现代学术史写作范式,无不以传承文明为使命,开一代学术之先河。学人之所以不待扬鞭自奋蹄,敢为人先论定优劣,靠的就是这样一种担当精神。

就这样,在赵剑英的推动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各出版中心鼎力配合,以打造核心出版品牌为目标,编制体例,精心擘画,厘定卷次,始克成编。为山覆篑,后海先河,十年辑书路,终得笑春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思想史丛书”作为学术史新军,甫一出版,便备受瞩目,顺其自然地打开了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思想史关键的一扇门。


用一组数据解读

习近平总书记“5·17”讲话发表后,学界惊异“思想史丛书”的“先知先觉”,敬佩赵剑英的前瞻意识和自觉意识。但更要看到,走在前面需要机会,更需要长期的专业积淀。

10年,35部,1860万字,400余位专家,60年历史,一系列数字,让人由衷感叹:壮哉,“当代中国学术思想史”丛书!

10年。2008年始,赵剑英即想把当代(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各研究领域的思想观点之状况,以学科为切入点,组织一次全面系统、全景式的扫描和判断,形成一个以学术思想述评为主要形式的系列出版产品,使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学术思想有“史”可查。出于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热爱,源自对梳理中国学术思想史的责任,基于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各学

科的基本把握,他以学者的深度思维,出版人的做事方式,迅速整合资源,迎难而上,硬是在竞争激烈的学术出版领域开辟出一块学术思想史的新天地。这期间,查找资料,辑考史实,斟酌取舍,编校修改,艰辛繁琐,不一而足。整个组织出版的过程,有策划之初的激情,有无功而返的担忧,有披沙拣金的疲惫,有初见成效的欣慰。十年磨一剑,多少铸剑人!

35部,1860万字。2011年,随着《当代中国经济学理论研究》《当代中国法学研究》《当代中国哲学研究》《当代中国简帛学研究》等的集中出版,“思想史丛书”开花结果了,到2018年,已出版35部,1860万字,终成规模之作,当代中国学术思想史得以奠基。

400多位专家。据统计,至少400 多位专家学者参与撰写“思想史丛书”。不仅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王伟光、思想史家张岂之作序,撰稿人阵营也堪称强大。或是久负盛名的老专家,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汝信、张卓元、张海鹏、杨义、卓新平,荣誉学部委员王宇信、冯昭奎、李步云、陶文钊;或是各学科领域的领军人物,如马大正、王建朗、曾业英、张宇燕、陈甦、陈众议、李宇明、于沛、郑大华、高建平、陶东风、陈宪泽、鞠实儿等。


在比较中品味

从历史的纵向度看,“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是中国学术的传统之一。但囿于时代的局限,中国学术思想史的书写并没有与近代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元素——学科——结合起来。学术思想往往杂糅于各类学案、学人传记之中,考查诸家,“如涉大海,茫无涯涘”,科学性与规范性都有明显缺失。近现代以来,中国社会经历巨变,中国学术思想史的辑纂亦以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为发轫,开辟新专题,打破学术门户之成见,用现代学术视角总结学术思潮流变原因,分析学术思想形成脉络,点评学者成就高下,从而真正与现代学术接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学术开始寻求建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学派,有成就亦有波折。改革开放以来,哲学社会科学作为科学的一部分,地位更加凸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科学术研究,对如何推进学术研究做了系统规划,建立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目标更加明晰。可以说,我们正处在细致书写学术思想史最好的学术环境、政策环境中。因此,“思想史丛书”总结各时代学术史书写经验,开辟新形态、新境界,恰逢其时。

横向比较当代学术思想史诸多成果可见,“思想史丛书”是唯一的,在新中国学术史上是无可替代的。当代中国学术思想史的成果固然丰富,但也普遍存在大而不全、有规模无规范,各学科之间各自为战、学术组织视野局限的问题。而“思想史丛书”有规模成系统,致力于实现一级学科全覆盖,兼顾二三级学科和显学,以构建当代学术思想库为最终目标。有体例重规范,丛书有时间上的上下限要求,35部著作都集中关注当代中国的学科发展,有别于杂而无章、古今不分的“通论”式、“泛学术史”丛书;“思想史丛书”有统一严整的框架体例要求,传统治学术史的专题形式、编年形式、评传形式、著录形式等体式均有发挥;此外,丛书对作者专业素质有多方面的考查把关,完全做到了内行点评、客观公正。

酒香不怕巷子深,随着该丛书与国外出版社签订“走出去”协议,国外了解中国学术又多了一扇窗,提高中国学术国际话语权又添一力作。作为一套学术思想史丛书,它已成为一张亮丽名片,在国际图书市场大放异彩。


来自学界的喝彩

在学者眼中,这是怎样一套学术史丛书呢?

张岂之为丛书作序,认为报告是对相关学科发展历程和收获的检阅和巡礼,反映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各个学科进步的内在动力和创造。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副组长尹汉宁认为,学术话语体系实际上是当代中国的知识体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组织编写了中国当代社会科学学科发展史”。

近代史学者王建朗编撰当代中国近代史研究专题过程中感受到,历史学是一门立于巨人肩膀上的学问。“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近代史研究各个分支学科的发展进程,把握学科前沿,由此明确今后的方向,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基础性工作。”

《当代中国边疆研究》作者、边疆问题研究专家马大正诚恳地表示:“我以为撰写一部当代中国边疆研究的学术研究史,是当前构筑中国边疆学的一项基础性学术工作,这成了我承写本书的原动力。”

“格物致知,信而有证;厘清源流,以利甄别。学术史是一般博士论文的基础,而学科史的梳理则既是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文化积累工程。”“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发起的这次活动既必要又及时。”外国文学研究学者陈众议如是评价。

“我认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在这套丛书中补入语言学的内容,是很有见地的。因为中国当代语言学研究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具有了与国际语言学界平等对话的水平,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不可缺少的学科。”语言学专家李宇明这样阐释出版《当代中国语言学研究》的意义。


撷英采华论佳作

“思想史丛书”中有对学科创建具有创新性开拓意义的著作,如《当代中国边疆研究(1949—2014)》。

这是新时期我国第一部从学术思想史的视角认识中国边疆研究的权威著作。曾经有人质疑中国边疆研究能否作为一个学科存在。这一著作做出了肯定的回答,是对近现代以来数代学人创建“边疆学”学科思想的学术总结。作者通过对中国疆域形成发展的回顾,概述中国边疆研究的三次高潮,缕析中国边疆理论研究的主要问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展望中国边疆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等,系统论证了中国边疆学作为一个学科的丰富内涵和广阔前景。从西北史地学,到边政学,再到中国边疆学;千年积淀,百年探索,三十年创新;因问题而研究,因研究而成学术,因学术而自成一“学科”之言;“中国边疆学”的历程说明,一个学科不是从来就有的,学科体系的构建过程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可成。

“思想史丛书”中也有高屋建瓴的经济史大作《当代中国经济学理论研究(1949—2009)》。

这部经济学发展史著作的特点在于,提出经济学研究的六大进展,既是在梳理经济学史,有很强的学术价值,又是在梳理经济史,有突出的现实意义;另外,史论结合是该书的又一大特色,史料丰富且代表性强,论断客观且概括性高。所以赵剑英称其为一本历史纵向的思想之书。

“导论”中,张卓元深刻地指出:“经过6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我个人认为,根本的原因,在于你的探索是不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切合中国的需要。”正如习近平“5·17”讲话中指出的,“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的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

张卓元是新中国经济发展史的记录者,也是亲历者。他从20世纪50年代起参加了许多由《经济研究》编辑部组织的重大经济理论问题的研究和争论,多次参加党和国家重要文件的起草工作,亲身经历了中国经济或成功或失败的探索过程,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学界许多艰辛论证、理论争鸣、思想碰撞对于张卓元先生可谓如数家珍,因此他知道哪些观点和人物值得放入学术思想史中进行述评。2012年由《当代中国经济学理论研究(1949—2009)》而补充修订的《新中国经济学史纲(1949—2011)》获得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成为中国经济学学术史上的经典之作。

“思想史丛书”还有以学术方式讲中国近代故事的《当代中国近代史研究(1949—2009)》。





该著原是编者不经意的一次创意——编写《五十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即拟定24个专题约请研究有素的专家写回顾文章。没想到这个创意与赵剑英的学术思想史系列丛书不谋而合,因而经修订、增补,遂成真正意义上的学科发展史大作。不得不说的是主编曾业英先生,年届耄耋,毅然担当,抱病著述,潜心审订,逐章批改,令人感动不已。


近代史学科是一个反映学科发展变化的活标本。60年前,中国近代史研究甚至不被视作“学问”,60年后已是公认的史学二级学科。60年来学科发展历程的回顾,不仅对于中国近代史学科,对于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都具有重要的启示、示范效应。学科可以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反之亦然。近代史研究的丰富学术内涵是其成长的内在动力,新中国对近代史研究的重视、超越前辈的开阔视野、理论上的吸纳百家中西结合的时代背景、几代学人的坚守和有序传承等则是其聚变的外在条件。现在,与《当代中国近代史研究》共同构成的“近代史研究系列”之《当代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当代中国革命史研究》《当代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当代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等15部也已陆续出版,印证了近代史学科的兴盛繁荣。

“思想史丛书”还包括对于传统文史学科构建具有重要启发意义的《新中国甲骨学六十年(1949—2009)》《当代中国简帛学研究(1949—2009)》《当代中国敦煌学研究》(待出版)。

甲骨学、敦煌学、简帛学并称近世“三大显学”。三大显学时间跨度有一百多年,前人著作颇多。但这三部著作论述形式自成一家,运用新史料,提炼新见解,并且依旧让学界感觉意境隽永,异彩纷呈。2017年10月,国家图书馆举办的“甲骨文记忆展”,特甄选了五十余种甲骨文研究历史中颇具里程碑意义的代表作,《新中国甲骨学六十年(1949—2009)》赫然在列。王国维说:“古来新学问起,大都由于新发见。”以甲骨学为例,自1899年发现甲骨以来,因“夏殷之龟”上的“卜辞”而具有文献基础,确立了研究对象,因“四堂一宣”为代表的一批大师崛起而有学人基础,因《甲骨文合集》《甲骨学一百年》等大作而有成果基础,遂成得到公认的显学。与之相似的敦煌学、简帛学,学科形成发展过程也同一路径。因新材料的发现与整理而进入研究,依托于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与文献学而生发,进而形成研究热点和理论观点,成为国际上的显学。同样脱胎于中国传统文史研究,相同的学科生成路径同样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关注,这三部著作所展现的显学学科成长过程,或许正是构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应该遵循的路径,至少是提供了重要借鉴。


不同的视角,相同的结论。走进“思想史丛书”,既为中国学术思想的博大精深而震撼,又因当代中国学术的辉煌成就而赞叹。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有言:“专史没有做好,通史更做不好。”学术思想史是通史之涵养源,是以学术观照当代的重要体现,“后之视今”,愈显珍贵。作为“思想史丛书”的总策划,赵剑英始终认为,一个时代的主流思想和历史叙事,是反映和把握那个时代精神的一系列概念和逻辑构成的。学术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不是被动的单向影响,当代中国学术的源流、变化与当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变革密切相关。所以他说,组织书写当代中国学术思想史,实际上是知识分子对当代社会变革发展思考研究的一种必然担当。

2018年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建社40周年,随着《当代中国考古学研究》《当代中国敦煌学研究》《当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等重点学科、显学学科的成果陆续出版,“思想史丛书”必将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这块金字招牌增添新的光彩。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青山不放松。“思想史丛书”提供的宝贵思想资料,必将显耀学史,泽被后人。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鉴与文摘分社社长、编审)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